“立象以尽意”

——浅谈汉字的文化内涵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七日】中华汉字是神传文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等多种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古人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汉字的形象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其内涵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道的精神,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

汉字讲究一字传神,如“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如“德”、“理”、“法”、“和”、“道”等这些字,其实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字义了,经过历史积淀,它们所代表和涵盖的往往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广的意蕴和很深的思想。特别是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语境中,也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更有一些汉字,即使是在同一时空和同一语境中,也会禀具多种含义。走进汉字,探索其文化奥秘,会受到哲理的启迪。以下举些例子。

“道”

“道”,从辵(辶),从首,辵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长行于面之所向与行之所达之途,此途即道。其含义有道路、道理、道德、天道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传统信仰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又回归于道,其宗旨均是按照宇宙规律去做,即人道必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如老子对道的感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由“辵”与“首”相结合,意含要头脑清醒、理智,时时不可偏离正道。因为“正道”是顺乎天理、天地自然规律的,而邪道会引人走入黑暗的歧途和不归路。天地万物无不各循其道,如一年四季的流转,星球各依其轨道而运行,不能有丝毫的偏离。道之义理告诉人们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彻悟真理,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

“德”

“德”,左边从“彳”,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表示行动之意,右边从“十目一心”,可以理解为目正、心正,一心一意遵道而行,又提示人们,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随时警策自己守住心性。“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行道有得(德)”,或者说德乃“遵从天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古人常把“德”和“天”联系在一起,认为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如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古之圣贤皆重德,认为德是上天赋予人的美好本性,做人要保持善性并不断升华道德境界,才能达到事天、敬天。如《礼记》制定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之兴盛亦莫不赖此“道德”来维系。

“福”

“福”,左边从“示”,“示”是祭坛的象形文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有关,古代的人接近祭坛,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领和神性的启示,后来这个象形字的意思引申为 “启示”,当用作部首时,代表上帝或神明。右边的“畐”字旁,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神所赐的一口田(良心田),找回那心灵的一方净土,福即至。

“福”本义作“佑”解,表示尊奉上天垂相,尊道贵德天道佑护才能有福,才能逢凶化吉,无所不顺。如《左传》上说:“福,佑也”;《说文》中说:“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人人都希望平安幸福,未来美好,没有人愿意凶危多难,但唯有通晓“福”之真谛,懂得培“福”之因,才能积福、造福,迨至福至心灵。福与德紧密相关,古人称“德曰福”,明了“好德”为一切好运和福份的根本,行善积德,让自己的存心和言行举止都能合乎天理,唯有如此,才会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正如古语所云:“君子万年,福禄宜之”、“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命”

“命”,从口令,令,乃发号之意,有发令权者,以口指挥人为命,故命之本义作“使”解(《说文》),乃使人依发令者之表示而行之意。命是一种具有传承功能的载体,其义有:道曰命,如《易书》说“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自然归趋曰命,人力不能左右之者曰命,亦曰命运,如古语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君父对臣子之所示曰命,如《孝经》说“子从父之命”;生活之机能曰命,即生命;使,派,如使命。

古人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带着“使命”而来世间,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明确了在宇宙决定论的价值观念中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即认识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与“福自己造”的可能性,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敢于担当维护道义的大任等。君子尊重客观规律,明辨是非,对未来发展有理性的判断和预测,知命者不立于墙岩之下,并唤醒他人从善以避免灾难的发生。明确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顺应天命,做自主未来命运的明智之人。

“觉”

“觉”,从见,学省声,本意作“寤”解(《说文》),乃“寤”而有觉,指醒而张目得识解事物而言,故从见;觉悟、觉醒,指由迷惑而明白,故觉从学声。其义有:觉者,道德高尚、不惑于世事之人曰觉,如古之圣贤被人们称为先知先觉;佛曰觉,佛经中有“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悟出道理,知晓,如“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启发,使人觉悟,如“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孟子·万章》)。

“觉”有多种意思,人生到底要觉什么?古代圣哲早就告诉人们:要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对世间种种现象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明了宇宙真相。觉天理,要遵循宇宙规律,追求大道;觉地理,要象大地那样具有宽广的胸怀,厚德载物;觉人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是说人要修德向善,以达天人合一;觉物理,是人类要“泛爱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觉者不迷、不惑,证悟真理,并启悟他人一同向道。

“清”

“清”,从水,青声,本义作“朗”解(《说文》),乃指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之状而言,故从水。又以青为天无云时,所现深蓝之色,因有明洁之意,水明洁即清,故清从青声。其义有:品性纯洁之称,如古语云“清心而寡欲”,指保持心地清净;水曰清,如李白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澄清,如朱熹写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正、清廉,如“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正本清源,如陈子昂写的:“夫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洁其源;自然之符也”,指从根本从源头上清理,方可激浊扬清。

凡“清”之境界,或得天然之趣,或有高洁之风。清净之心,来自不染世间名利,不着人间纷纭,看透富贵如云烟,修养崇高。老子云:“清静为天下正”、《淮南子》道:“清静者,德之至也”。古人讲清静无为,乃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在克己修身,改过迁善,志在大道,修齐治平;不为在名利物欲,自甘堕落。因此人生在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人生的方向、目标和意义。

每个汉字,都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如“信”字,人言为信,指人的言论和行为应当诚实、不欺诈,“信念”、“信仰”也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说”字,言要兑现才能说话;心居于中,是“忠”;心真、守德是“慎”;心里有鬼,是“愧”;“债”字由人和责两部份构成,表明欠债必还是人的责任;“悔”字,乃心中自恨言行有失之意,每每郁郁在心,然而古人教诲人们“徒悔,无益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把握好现在和未来,才能真正做到人生无悔。

汉字的智慧,将人的心灵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传统汉字文化演绎着历代人们敬天信神,修身求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使“向道”、“向善”理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美德得以彰显。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