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从新华社评论看中国领导人处理法轮功问题的失策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0年4月29日】新华社4月17日一篇署名“辛文”的文章指责法轮功“已成为反华势力从事反华活动的工具”。文章虽运用了新华社作为中国官方宣传喉舌所惯用的语调,但却承认了日前一百多名法轮功学员聚集天安门广场,并提及了一位美籍法轮功学员在北京护法被关押8天和受尽虐待而在美国国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以及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将表决美国提出的谴责中国的人权议案等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处理法轮功政策的失败。

去年4月25日,因天津数十名法轮功学员被抓被打而引发了上万名法轮功学员集聚中南海和平请愿之后,中国领导人完全可以将其归类为民事纠纷,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大事化小,面对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危机尚处在萌芽状态,若处理得当,一切均可能迎刃而解。如此之举既可安抚民心,又可在国际上树立开明政权的形象,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努力的目标,随之带来的国内国际良性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不幸的是,中国社会近五十年的教训和数千年历史的兴衰未能予中国领导人以启示和智慧,相反地,在政治权力倾轧中滚打了几十年之后突颍而出的国家领导人得出的结论却是:乱世施重典。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共政治运动和思想教育的结晶--政权的巩固来自于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从中国政府镇压法轮功的策略上来看,中国领导人可谓费尽心机,也可谓集古今中外政治斗争策略之大成。将几千万仰或上亿法轮功学员乃至家属推向政府的对立们所面临的社会动荡是及其危险的,国家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4.25之后政府没有贸然立即公开镇压的原因之一。

时值各国邪教猖獗,将法轮功定性为“邪教”是中国领导人自以为高明之举,理念上批臭加上大规模的镇压和迫害原以为可以令法轮功彻底土崩瓦解、而又不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于是从动用公安、民政、宣传、党政组织部门不断制造舆论和磨擦,到宣布为“非法组织”、颁布国际通缉令、人大临时立法、定性为“邪教”而对法轮功公开镇压,一步步可谓处心积虑。

然而,以“真、善、忍”为理念的法轮功学员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精神却是中国领导人始料未及的。无论官方舆论如何缩小法轮功学员的人数、夸大取缔法轮功的成果、掩盖迫害法轮功学员的真相,旷日持久的镇压在社会上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且不说这上亿学员和家属对政府已彻底丧失了信心,单说因镇压法轮功而赋予公安打死人都不犯法的权力,而引发的执法人员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滥用酷刑、敲诈勒索成风,弄得人心惶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就足以说明国家领导人处理法轮功问题的失策。

在国际上,正如新华社的文章所指责的,法轮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焦点。镇压法轮功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舆论、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诸多国家利益和安全已经带来并将要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领导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无论新华社如何宣传和掩盖,“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政府将人家民间修炼活动定为“邪教”,公安执法人员抓人打人、把人迫害死了,也怪不得法轮功学员天安门广场请愿以及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和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作证,总得讨个公道吧,这也不能就说人家法轮功参与政治,你若没迫害人家,他法轮功学员也无证可作,又何来“成为反华势力从事反华活动的工具”之一说呢?这是中国领导人镇压法轮功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世界人民的良知作出的公正裁决,这也应验了法轮功的一句话:“这个宇宙中有个理,叫做不失者不得”。

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主题是“家和万事兴”,这也是中国老百姓对国家领导人的期盼。争争斗斗几十年,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尝够了政治运动的滋味了,无论如何,这上亿法轮功学员和家属的人心迟早都是任何一个明智的国家领导人要争取过来的,与其等到日后被他人翻案,不如现在手下留情、或揪出制造法轮功事件的罪魁祸首,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解了国内国外燃眉之急。

从镇压至今的情况来看,尽管法轮功学员遭受了大规模的迫害,他们除了到天安门广场请愿以及美国国会听证会和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作证等和平的方式以求公道,并未做出任何对抗政府和暴力的举动来,他们实实在在地实践着“真、善、忍”的理念。尽管新华社的文章试图把法轮功与一些民主团体联系在一起,法轮功学员除了要求一个合法的修炼权力,并无任何政治诉求。单凭这一点,中国领导人不妨退一步,以观后效,或许是海阔天空的一番景象,至少可以得到上亿法轮功学员和家属的拥护。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这些争斗之事挑动起来,那些象新华社评论员和记者、公安干警、政法委书记等只有靠整人才有机会飞黄腾达的政客们也就失去了大展鸿图的机会。如此说来,若不是中国领导人处理法轮功问题失策,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被少数政客蒙蔽,这偌大的一个国家可能因此而毁在少数人手里,真是令人堪忧。

等着明年这个时候再瞧吧!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