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色欲之心要有清醒的认识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三日】中华传统道德认为,万恶淫为首。色欲是人世间罪恶的渊薮。

修炼要去掉人心,超凡脱俗,是人生命本质上的升华过程。宗教修炼远离世俗,也是要强制去除色欲之心,因为修炼人一旦跌入色欲的深渊,便会良知堕落,本性迷失,智慧之心不易开启,真理正道难以接受。

关于色欲之心的话题,师父有多次讲法,明慧网也曾有过很多交流,但仍有极少数学员对此重视不够,急需加深认识、在法中归正。例如,同修中表现出男女之间过于密切,有的在大庭广众面前执著的、毫不隐晦的追逐着异性;有的以“交流”为名,一厢情愿的与几个异性同修远距离(城乡之间)频繁接触,耽误了很多时间,给同修的修炼造成干扰;有的孤男寡女密处一室,非工作必需而随意长谈。当有同修善意提醒注意影响时,却遭到理直气壮的质问:“我们咋地了?”有的轻松愉快的推诿说:“都是修炼人能有啥事啊?”

师尊在《曼哈顿讲法》中讲到“在常人社会中修炼,最大的问题就是乱世时面对常人社会性的诱惑。这个问题对修炼人来讲,过去是要求非常严格的,无论是哪一种修行看的都很重。”“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在人这也是犯罪”。当今社会是色欲泛滥的大染缸,人的一切不良行为都源于那颗被污染了的心。念由心生,一个得法多年的人对异性的特别关注、喜欢、欣赏等,一动念往往就包含了色欲的因素。而男人沉迷于女色,女人无所顾忌的追逐着喜欢的男人,当对方有意回避时竟失落得死去活来,这不仅仅是对色的起心动念,其实已达到色授魂与的程度了,根本不是真修者的所思所为。

当然,在沉迷与追逐中,也许暂时还“没咋地”、“没有啥事”,但真正修炼的目地是修那颗心哪!等到真“有事”了,就不只是修不修的问题了,那已经犯了不够人格的罪了。

当然大法慈悲,还会给机会,但若长期此心不去,那就亵渎了神圣的大法,玷污了修炼人群体这方净土。可能有人觉的这只能算个人私事、不拘小节、无需小题大做。最近明慧文章《男女之间的分寸的教训》中,作者开始认为男女之间拍拍打打没啥关系,可就在和年龄差很大的异性拍拍打打的不检点行为中,色欲之心很快膨胀,只差最后一步就犯了大错。所幸的是她觉醒了。由此可见,色欲之心事关修炼成败,绝非是小节、小题,而是所有修炼者应该特别重视、警惕和必须修去的一颗肮脏人心。

师父曾经在法中讲过,男女之间的拘谨,那才是人的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造就了善良、含蓄、拘谨的中国传统女性,和坚强、刚毅、沉稳的男性。而人的好色、张扬、轻浮,异性间言行举止不检点、衣着服饰不雅、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等等,都是当今变异人类的思想行为,也是邪党和现在社会教唆、鼓励个人腐败堕落这个环境中的产物。

任何一颗人心的执著就是物质的生成。在另外空间有那种物质,这个空间才会出现这个状态,相应的就会使自己空间场里不纯净。相由心生,修炼人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促成的。你的空间场是个纯净的正念之场,师父也不允许与你修炼无关的事来干扰你。所以,修炼人要时时修心敛性,使自己处于纯净的正念场之中,以达到清心寡欲的境界。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放纵情色欲,会乱伦害理,折福损寿,辱先绝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腐化堕落,声色犬马,整个社会就会道德败坏,淫乱之风盛行,在历史上多为改朝换代的征兆。而对于教唆、传播淫邪之事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者,也终将受到天理的惩罚。据古书记载,中国古代曾有人写一本淫书,其作者刚写完就梦见天神对他严厉斥责,但他不思悔改,出版后流毒很广。后来该作者两眼变瞎,手长恶疮,痉挛而死。小说《水浒传》中的王婆教唆潘金莲如何勾引西门庆行淫乱之事,并送给潘毒药害死武大。按报应之理,王婆必下剪刀地狱。据说施耐庵因在小说中写了助长淫邪、偷盗的情节,其儿、孙、曾孙三代生下都是哑巴。佛教中一个修为不错的和尚,偶遇一群女子,只因多看一眼就没有修成。五台山修行的鲁智深,先前喝酒吃肉、大闹禅房,甚至杀人放火,但智真长老却说他有佛性,比不喝酒吃肉的有前途,以后可修成正果,只因他无“淫邪之念”。

法轮大法的慈悲与威严同在。师父不计众生过往之过,一次次给足了机会,同时大法法理也在严格的检验着每一个生命的层次。因为旧势力对每一个修炼者也都做了细致的安排,而它们最看重由男女之情引起的执著,所以,有色欲之心者也就最容易被邪恶抓住执著迫害。最近,明慧网对病业的交流文章较多,其中一同修谈到,每次的病业虽然都有一个表面的诱因,但多数都和色欲心有关。有时梦中色欲关过不去,有时工作中对某异性动了邪念,大多数都是在守不住心性后出现病业关。当然这是个修炼时间较短的新学员。如果在十几年的修炼中,色欲之心仍迟迟去不彻底者,那一定是神最看不起的生命,旧势力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其拽下去、甚至置于死地。

同修们,在最后的修炼路上,让我们全身心溶于大法,大法的无边威力足以让我们抵制十恶毒世的任何侵蚀和诱惑,修出大法弟子特有的气质与风度,用纯正的心念去救度众生。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