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影响学法的一些障碍


【明慧网2004年8月7日】交流中有同修提到想把法学好在法上提高,可是总觉得学法悟不到什么,总学也没啥新的理解反正就是看,特别是学《转法轮》长期就是这个状态,有的感到很苦恼,长期以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所以把修炼以来在学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障碍的因素写出来,供同修参考借鉴,不妥处恳请指正。

刚开始学法时,不自觉的就把法当作理论著作去学。常人的文章讲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扣题、名言警句等。学法时就带着这个思想框框衡量法。例如:觉得这段讲的有份量、那段平淡,或者这个标题讲的逻辑严谨、那个标题怎么样;或者这段扣题、那段和标题没啥联系;或者这段、这句话讲得真好可以算得上名言警句,而那段就是举例子;或者这句话语法通顺那句话好象不通顺。

也有时把课本中的知识当作绝对真理,例如:课本中讲分子、原子是那样讲的、法中讲到的分子、原子好象不理解;课中讲“光年”是长度单位,而在“练邪法”(《转法轮》)那个标题中好象当作了时间单位。这些在常人的课本知识学习中形成的思想框框,如果用他来衡量法,就会严重影响学法。
 
开始学法时经常追求内涵,看书时抠表面上文字,琢磨某句话、某个词、某个字有什么内涵,可是从来也没琢磨出来啥。有时学法某段或某句话有一点的理解领悟,就以为看到了内涵,执著于内涵,怕忘了就牢牢的记住。再学到这段时马上想起上次所悟到的,再学到时还想。这样学很多遍,这段话再也没什么新的理解。追求内涵,执著于内涵,严重影响了学法。

有时是抱着执著在学法。愿意看符合自己执著的话,哪句话点到了自己的执著就一带而过;有时是掩盖找执著,学法时为执著找根据。例如明明是自己嘴馋不想承认,看《转法轮》时看到“没有执著心吃什么填饱肚子都是可以的”这句话,把这句话记住,甚至同修之间说话,谁提到这个执著时,就把这句话搬出来;有时同修之间观点不一致,学法时不自觉的看到哪句话,可以作为说服对方的根据,就把这句话记住,准备有机会说说他(她);有时看到同修的执著或不足,说了但是对方不接受,所以自己心里放不下,学法时看到相关的话,不自觉的心里就想:这句话正是说他(她)呢!学法时带着这些强烈的执著,也严重的影响学法。

有时学法是用人的观念去衡量法,例如:这个标题应该放在这一讲里怎么放在那一讲呢?或者这一讲里的几个标题应该这样安排顺序怎么那么安排呢?或者学到“辟谷”、“偷气”、“采气”、“祝由科”这样标题时,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我也不辟谷、我也不偷气、我也不采气、我也不使用祝由科,自己人的观念认为这些标题不重要,没有“提高心性”那个标题重要;或者学法看到哪段讲了心性修炼就认为重要,看到哪段讲功能或 举例子就认为和心性修炼没关系,一带而过;或者看到关于不自觉练邪法那一段,就认为这是在说练气功的人我是修大法的,不是练气功,这段和我关系不大;或者学法时看到这段能理解、能领会,就认为有内涵,那段领会不到什么或只是举个例子,就认为没内涵;或者看到这段自己能接受就认为讲得有道理,那段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就不去更好的理解;用人的观念衡量法,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潜在的在思想深处、内心深处存在着,不易觉察,但是对学法造成严重的影响。

学法中有时没把自己摆在修炼之中,《转法轮》331页有句话“我讲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指导大家往高层次上修炼的,”可是学法中经常把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对自己修炼有针对性,一部分没有针对性。例如:学法中这段点到了我的不足那段好象是说站长呢;讲法中师父提到旧势力,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觉得师父是说旧势力呢;讲法中师父提到××党,干了多大坏事也不向人民承认错误,反而说自己“一贯正确”,觉得师父是说××党呢,说的真对!讲法中师父提到有的学员不能被别人说,觉得师父是说负责人、协调人呢,是说资料点的学员呢,其实冷静的想一想,当遇到矛盾认为别人不对时,和同修或别人争论不休,僵持不下,坚持自己的观点、方案办法时,当听不進同修或别人的批评意见、建议时,是不是在维护那个“自我”呢?是不是没做到对照法看自己呢,找自己呢?是不是没做到真正的以法为师修自己呢?是不是骨子里同样埋藏着“一贯正确”呢?

法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指导大法弟子修炼提高的,没有一句话是和自己修炼提高无关的。师父讲法中提到的应该修去的或各种不足在自己身上就是存在的,有的体现在行为中,有的体现在思想中,有的体现在认识上,有的则深深的埋在骨子深处不易觉察。不能把自己当做炼功人,不能把自己摆在修炼之中,自己觉得法中的哪段话、哪句话对自己没有针对性,人的观念严重的障碍着学法、严重的障碍着修炼人在法上提高。

干扰、障碍、影响学法的因素很多,如:疲劳、困倦、想象、杂念等形式能明显感觉到,排除它、正念清除它,加强主意识,过一个阶段可能这个状态就过去了。可是人的观念对学法造成的障碍往往不易觉察,只要做到真正的静心学法,法就能破除一切障碍、执著和观念。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4/8/7/81246.html